前海风劲吹,宝安逐浪高!

2025-09-08

2021年9月

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

改革开放方案》

(下称《前海方案》)

发布以来

宝安前海深度协同

改革红利持续落地


图片.png


前海“扩区”,不仅重塑了发展版图,更让宝安站在了国家级战略的风口之上。四年来,“大前海”与“新宝安”深度交融,在产业协同、改革创新、发展能级三大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展,书写了一份“依托香港、服务内地、面向世界”的高质量发展答卷。


画板 1.jpg


宝安的产业基因

始终与制造业紧密相连


从全国首批“三来一补”企业落地,到如今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、5.7万家制造业企业、55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,宝安早已成为国内制造业门类最齐全、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区域之一,“中国新型PCB产业第一区”“激光制造第一区”等行业荣誉,印证了其工业“基本盘”的坚实地位。



越级而上,全球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,单一制造业的发展瓶颈逐渐显现——微笑曲线理论揭示,生产环节创造的价值仅占产业链的三分之一,服务环节才是价值提升的关键。前海“扩区”,恰好为宝安带来了破解这一难题的“钥匙”。


图片


《前海方案》发布后

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“前海要素”

加速向宝安流动

推动宝安开启

“先进制造业+现代服务业”

双轮驱动的转型之路


2023年,宝安在全市率先发布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,精准布局物流、会展、金融、科技服务等10大领域,规划8大集聚区,明确2026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%以上的目标。


这一规划并非空中楼阁

而是基于

宝安产业基础与前海优势的精准契合

↓↓↓


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年吸引超过400万人次的展商观众,是深圳“双会展中心”的核心之一;


“国际物流村”持续“爆仓”,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强化;


腾讯企鹅岛、前海冰雪世界启用在即,服务业新组团崛起,总部经济、数字经济、冰雪经济等新增长点加速形成。


图片

远眺腾讯总部园区已建成区域 图/腾讯


数据见证:2021年-2023年,前海宝安片区GDP平均增速达9.8%,2023年规上服务业营收2528.96亿元,占前海总量的56.78%,直接拉动前海增长26.9个百分点。


与此同时,制造业并未因服务业发展而弱化,反而在服务赋能下实现质的飞跃。


2024年,宝安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,达10505亿元,规上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,占全市20.5%,总量连续两年居深圳首位;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4.23倍,总量跃居全市第二。




这种“制造业筑基、服务业赋能”的格局,打破了“产业转型非此即彼”的误区,形成了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。


正如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郭承先所言,随着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升级,宝安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,产业结构将向价值链高端稳步迈进。




画板 1.jpg


如果说产业融合

是宝安发展的“骨架”

那么改革创新

就是支撑其生长的“血脉”



前海从诞生之初就以“制度创新试验田”为定位,而宝安则将这种创新基因深度融入自身发展肌理,通过制度突破、政策协同、服务优化,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活力。



制度创新的核心

在于打破壁垒、激活资源


2023年4月,前海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围,直接惠及宝安五大产业约1.3万家企业,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心剂。这一政策并非简单的“福利补贴”,而是通过税收杠杆引导高端要素向前海宝安片区集聚——检验检测、工业设计、会展经济等领域的企业纷纷落地,推动产业向专业化、高端化转型。


宝安并未止步于“承接政策”,而是主动谋划“制度输出”,将自身改革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:“探索新型工业化宝安路径”“推动海陆空协同无人体系试点”“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”等一批改革项目,既立足宝安产业实际,又呼应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,形成了“国家战略-区域实践”的良性互动。


图片


政策协同则是放大改革效应的关键。


宝安结合自身产业特点,出台“1+3+N”产业政策体系,与前海政策形成叠加效应。


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,宝安与前海联手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打造高质量贸易高地;在企业服务领域,推动亲清政企服务直达平台与前海企服一体化平台互联互通,实现“政策一键通、诉求一键达”,让企业无需在“前海”与“宝安”的政策边界间反复奔走。




这种“前海+宝安”的政策协同,不仅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,更推动了资源跨区域流动——2024年,宝安联手前海举办“央地国企深圳行”活动,17个央地合作项目集中入驻,意向投资总额达262.8亿元,正是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体现。


图片


改革创新的最终落脚点

是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市场活力的激发



宝安与前海共建前海港企服务总站,为港商港企提供创业、投资、就业、生活全链条服务,打破了深港两地的服务壁垒;在权威榜单中,宝安稳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、全国产业名区百强榜第二、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五百强第二,成为各类国家级榜单的“常驻嘉宾”。


这些成绩背后,是“制度创新-政策落地-服务优化-活力释放”的完整闭环——前海的制度创新为宝安提供了改革方向,宝安的政策协同让创新成果落地生根,而营商环境的改善则进一步吸引企业、人才集聚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

画板 1.jpg


前海“扩区”

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

更是宝安城市形态

与市民生活的全方位升级



四年来,宝安从“产业大区”向“城市新区”加速转型,通过重大设施建设、城市空间重构、民生服务优化,让“扩区”效应惠及每一位市民,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新中心正从蓝图变为现实。





重大基础设施的落地

重塑了宝安的区位优势与城市格局


2024年,深中通道全线通车,将宝安与珠江口西岸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,使粤港澳大湾区形成“闭环”发展格局,前海、南沙两大平台实现“物理牵手”;


国内在建最大直径海底隧道——妈湾跨海通道贯通,进一步完善了前海与宝安片区的内联外畅交通路网。


图片


这些设施不仅是“交通动脉”

更是“经济纽带”——


深中通道通车后,宝安对珠江口西岸的辐射力显著增强,腾讯企鹅岛、九围国际总部区等重大项目得以更好地链接全球资源。


与此同时,地铁网线持续延伸、地下城建设稳步推进,摩天大楼与滨海景观交相辉映,宝安的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,“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引领区”的定位愈发清晰。





图片

图/腾讯


城市功能的升级

让宝安从“产业集聚地”

变为“宜居宜业城”


👉欢乐港湾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,成为深圳自2017年以来唯一新增的国家级4A景区。


👉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成为国际IP大剧的首选演出场馆,辐射港澳及大湾区其他城市。


👉前海冰雪世界、宝安山姆会员店等项目“未开先火”,前海·宝中商圈、空港会展商圈被纳入深圳“世界级地标商圈”培育计划,其中前海·宝中商圈商业存量与客流量均居深圳七大市级商圈之首。


👉今年,深圳大悦城开业,补齐大悦城一线城市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,打造深圳“首个艺术潮流主题街道、首个屋顶城市社交场、首个新青年文化空间”。


图片


这些变化,让宝安市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升——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,博主们频频分享“前海壹方城”“西湾-前海湾慢行道”等带有“前海”标识的打卡地,6公里长的慢行道将宝安中心区与前海中心区“丝滑连接”,骑行、漫步间,尽显滨海城市的宜居魅力。


a5346cb8c4e94144b0db8e439b9eb485.jpg


民生服务的优化

则让“扩区”红利更具温度



教育领域

宝安打造深港职业人才培训基地,推动前海扩区片区学校与港澳学校结对为“姊妹学校”,促进深港人才互联互通。


医疗领域

宝安区人民医院、中心医院等3家医院成立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,提供港式全科诊疗服务,让港澳居民在宝安享受“无差异”的医疗体验。


住房、就业等领域

改革持续深化,国际人才居住便利度不断提升。


这些举措

不仅让宝安成为“宜业”的创业高地

更成为“宜居”的生活港湾

实现了

“经济发展”与“民生改善”的同频共振


图片



四年前,前海“扩区”为宝安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质量发展的大门;如今,宝安以产业融合、改革创新、城市品质的三重突破,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


站在新的起点上,“大前海”与“新宝安”的融合将更加深入——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将向“价值链高端”迈进,改革创新将向“制度型开放”突破,城市品质将向“国际化标杆”升级。



未来

宝安必将继续依托前海平台

深化深港合作

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

为“依托香港、服务内地、面向世界”的

国家战略

写下更生动的实践注脚

来源:宝安日报、滨海宝安